新华社通讯井冈山下的红色青春修炼手册
又到暑期。一群“95后”踏上旅途,深入乡村田野,白天和农民齐劳动,傍晚听老乡讲述红色故事。
300多人寻找到2000多个红色传说,3000多人接力上演一部红色音乐舞蹈史诗……在寻找、演绎井冈山精神之中,这群井冈山大学学生书写了自己的红色青春。
如何让大学生拥抱红色历史?如何让年轻人浸润红色气质?如何让社会的未来坚定信仰?一届又一届井大学生用脚步给出了答案。
一次“寻找”成就信仰之旅
江西吉安市东固畲族乡的村民传说,附近白云山下有一处红军墓,但很久没有人去过。
村民引路,欧阳国和同学们紧随,在山林里穿行。
7月的日光晒得草木泛白,扒开一处丛生的杂草和碎石,一个个灰暗的墓穴赫然在目,掀开一段尘封的历史。
80多年前的一场激战,30多名红军战士牺牲在此。战火纷飞中,烈士们的遗体被油布包裹后草草掩埋。
“站在墓地回望远去的日子,信仰、责任、使命这些曾经高大上的词变得触手可及。”已从井大毕业的欧阳国回忆起这段寻访经历记忆犹新。
那是2007年,井冈山大学信仰之旅的启动年。这年暑假,井大打算换种方式和年轻人谈谈信仰。
2016年,6月29日,剧团演员在井冈山大学舞蹈房训练(新华社记者胡晨欢摄)
这个新方式,就是“寻找”——寻找红色传说。学生自愿报名,分成若干小组,深入到包括井冈山在内的13省58个县市的革命老区,发掘收集红色传说、歌谣和标语。
“冲着玩去的。”有学生直言不讳,“可当鲜活的历史呈现在眼前,震撼无以言状。”
一块写上入党誓言的红布、一座埋着忠烈的无名山丘,一面满是弹孔的土墙……他们迫切地想要打捞起这些流传于村民口中,遗落在片石瓦砾里的红色故事。
2016年7月3日,剧团演员在江西井冈山慰问红军家属后代留影
“这次经历对我的触动,深到骨子里,改变了很多肤浅的自我认识。”井大政法学院大三学生黄雯娇说。
脚步越走越远井大将其陆续汇编出版了《井冈山的红色传说》《中国的红色传说》等9本共225万字的书籍,还将其改编成系列连环画和动漫,让更多的年轻人记住这段红色历史。
十年一剧浸染红色气质
历史与舞台,一对时空的坐标。
1929年,井冈山小井红军医院在战火中被烧毁,来不及转移的伤员全被枪杀。
舞台上,灯光突变,枪声四响,一排排红军伤员和医护人员倒下。她在追光下急促地上场,倒下又爬起。她昂首向苍天,撕心裂肺般悲戚的哭喊声划破死寂的大地……
井大艺术学院学生王飘慧每次演出“小井英烈”这一幕,妆容都被泪水打湿。可在两年前入校时,她对井冈山革命史的了解微乎其微。
“走心了,也就融入了。”在她看来,信仰或许就是这样一种让人泪流满面的情感。
2016年,6月29日,剧团演员带妆在井冈山大学剧院彩排(新华社记者胡晨欢摄)
怎样让青年学生更生动地把握井冈山精神,一直是井大思考的问题。已退休的井大原校长张泰城说:“老师教学生记”式的思政课,明显不适合表述具有浓烈情感和塑造意志品格的信仰教育。
2006年,井大联合井冈山干部学院、同济大学,创编了大型音乐舞蹈剧《井冈山》,用艺术的手法再现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十年一剧,在中央部委、井冈山干部学院、高校社区,《井冈山》演出了197场。
2010年7月1日剧团演出剧照
从前期策划,到台上表演、灯光舞美以及道具字幕,所需人员全部出自井大在校学生。每一场演出,学校还组织现场摄影、绘画、新闻报道等多个专业的创作大赛。台上演的、台下看的,都融入红色往事。
“我们更愿意身体力行地去体验,去探究信仰。”井大外国语学院学生李响说。
在历史和舞台之间,他们渐渐明白:80多年前那群同样年轻的战士,追求的究竟是种怎样的信仰。
社会课堂里的青春修炼
“我要去延安工作了。”7月初,汪光涛毕业离校。
这名来自贵州老区的井大毕业生,入校后便励志“再走红军路”。在井大,最吸引他的就是行走。每一次行走,都是不断接近历史、接近精神偶像的过程。
井大开设的《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必修课,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把学生带上井冈山“重走红军路”。
“红军路上的挥汗如雨,胜过课堂上的千言万语。那种体验,是我去延安的理由。”汪光涛说。
让青春在社会大课堂中修炼,这是井大对学生们的期待。
2016年7月2日,剧团演员在江西井冈山向当地百姓学习红色历史知识
2009年从井大毕业后,家在湖北的邢镭选择去贫困革命老区吉安永新县三湾村当“村官”。从帮老百姓扛化肥、抬农具、照看小孩到带领村民致富,他在农村一干就是7年,从一名普通“村官”成长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邢镭说:“我找到了信仰和现实的结合点。皮肤晒黑了,但心里敞亮了。”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学校就是要当好他们的引路人,带着他们走进历史、铭记历史。识得初心,方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井大党委副书记肖长春说。(新华社记者刘菁、赖星、胡喆)
下一篇::我校获批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