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大人的暑假逸夫图书馆自习室的暑期故事
本网讯(彭恩仁/文 凌饶/图)走进自习室,咳嗽一声都觉得有点内疚,生怕吵到任何一个人。因为,这里常年是陶大“学霸”们的“聚居区”,到了这里,就两个字——学习。即使是暑期,湘湖校区逸夫图书馆自习室里依然座无虚席,近三百名求知若渴的学生正在埋头做着自己的事情。
自习室里的“蜗居”生活
陈鸾穿着印有“诚朴恕毅”校训字样的2016届毕业纪念T恤衫,在自习室里一眼就能看见他。他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买了早点后,他就来到自习室背上1个小时书。大家都在趁早晨注意力比较集中时争分夺秒的背诵。有些同学在此时还会选择在图书馆走廊内高声朗读,多种语言与术语交织,显得很杂,但不乱。八点钟,图书馆大钟整点报时,陈鸾赶紧拿着早餐在自习室外狼吞虎咽。“早餐虽然买得早,但一定不能吃太早,吃的太早,一上午扛不到十二点就饿了,麻烦。”这是陈鸾总结的经验。
“一整天基本上都是在自习室里,从早上六、七点到晚上九、十点吧”,13绘画专业的陈慧小声的告诉我们。旁边的两位男生则在旁边望着陈慧笑。他们叫方毅、祝鹏,与陈慧之前并不认识,只是暑期大家都在一起自习,所以就熟悉了。
在自习室里,我们看见了校学生会主席、13英语专业的刘杏晖。她说,“你们中午可以再来看看,中午自习室外面可热闹了,全是埋头吃外卖的。吃完转两圈就回自习室趴着睡一会儿,然后开始一下午的学习。”
“基本上晚上十点前都在,十点图书馆要熄灯才走”,李江燕听上去挺适应这样的生活。
自习室里的梦想
自习室里,大多数同学是在准备考研究生。“我今年7月份已经毕业了,我想再考一年研究生,”1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陈鸾说,“去年很可惜总分差了8分,没有考上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今年下定决心再考一次”。同样是12级的李江燕今年准备考我们学校的陶瓷绘画专业,去年同样是总分差一点点,但她不想放弃她的梦想,所以选择留下。
陈慧、方毅和祝鹏三位同学也都在准备考研。一个想考去北京,一个选择在江西,还一个想去贵州。“我希望我自己能够考上,我在努力。虽然我还没有拿过奖学金,但我觉得自己下学期可能有机会拿到,”祝鹏说,“我曾经还拿过学习进步奖”。
刘杏晖也是在准备考研,“想利用暑假这一段空余时间,多给自己充充电,毕竟今年研究生初试的时间估计在12月,学习的时间不多了。”
也有学习其他的。黄真强正在筹备参加今年9月底将要举行的全国司法考试,作为今年法学应届毕业生,他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司考”,以后从事法律事务工作。他说,“不能浪费了自己的专业”。
自习室与家的距离
自习室里的同学们来自大半个中国。陈鸾离的近,他家在高安,所以他毕业后回家去待了三、四天,然后赶紧回来学习备考。黄真强家在云南普洱,他觉得太远,所以想考完司法考试再回去。李江燕比较想家,毕业后回广西桂林与爸爸妈妈以及就读天津美术学院的弟弟待了一个月,8月初赶回了学校复习,“学校的学习氛围好,家里也很支持”,她腼腆的说,“接下来再回去,可能就要等到回家确认报考信息的时候了”。
刘杏晖8月初回了一趟家——湖北鄂州,在家里待了五天,“我怕我爸妈太想我”,她说话总是透出“女汉子”气息,其实她主要担心如果熬到考完研究生再回,就几乎是一年没回家了,她太想爸妈。
陈慧来自四川自贡,她是8月初从家里赶回学校的。陈慧觉得这里大家都在看书,更有氛围。她所在的13绘画大概有30人,有十几个同学准备考研,有6、7个在学校里学习。这种“组团”在学校备考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来自13应用物理的方毅与祝鹏,他们班大概有7、8个留在学校里看书。“家里虽然好,什么都不要干,但仍然会感觉到压力,还是学校里更习惯一些,备考的环境压力小一点,”祝鹏说。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离家都远。来自13会计专业的张雨婷家就在景德镇,但她还是习惯在学校自习室里学习。
今年暑期,景德镇异常炎热。走近自习室,一股冷气扑来,让人恨不能加快进去的脚步。原来,学校特意选择了装有空调的三楼自习室,今年暑期也对学生免费开放。除此之外的福利,就是图书馆开水免费供应也照常,小小惠政让人感觉贴心。很多同学已经喜欢上了自习室,自习室就像家。在这里,他们感觉安全、简单,且集体充满了力量与抱负。对于他们来说,自习室里承载着梦想,他们要为之使出“洪荒之力”。
自习室里每天都在上演故事。我们很欣慰看到了这一幕——每一位同学都在逸夫图书馆自习室里埋头苦读。结束采访,走出自习室时,背后传来一阵阵沙沙作响的翻书声,虽离开冷空气的滋润,但我们心旷神怡……
下一篇::我校10位教师获第三届“我最喜爱的老师”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