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统  
首页 > 井冈山大学 > 浏览文章

中国教育报整版报道我校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实践

(编辑:井冈山大学 日期:2016年10月26日 浏览: 加入收藏 )
   10月17日至20日,《中国教育报》派出资深摄影记者修伯明和《中国教育报》江西记者站站长徐光明专程来校,采访报道我校长期以来坚持弘扬井冈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实践。10月20日,《中国教育报》在第3版刊发了我校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举行200场演出的新闻;10月24日,《中国教育报》在第4版以《感受先烈脚板余温——井冈山大学红色励志教育掠影》为题,配以8张照片,整版报道我校对大学生进行红色励志教育的实践活动。报道分别如下:

 

感受先烈脚板余温

——井冈山大学红色励志教育掠影

本报记者修伯明徐光明摄影报道 

穿上红军装,走上井冈山。学员们来到大井毛泽东旧居开展现场教学。

学员们走访102岁的老红军曾广昌,听曾爷爷讲长征的故事。

走在红军挑粮小道上,感受红军肩挑背驮运粮上井冈山的艰辛。

学员们在黄洋界哨口感受当年红军英勇作战的场景。

喝一碗南瓜汤,体验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多媒体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的战斗场景,让学员们深受教育。

全体学员在“三湾改编”纪念碑下庄严宣誓。

来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学员们列队向革命先烈敬献花圈。

 10月19日一大早,蒙蒙细雨中,第六批井冈山大学的大学生来到井冈山,穿上红军装,重走红军路。这是该校对大学生进行红色励志教育特别安排的一项励志实践活动。

大学生们首先来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列队祭扫先烈英魂。随后,他们走上红军曾经走过的挑粮小道,体验当年红军凭着一根扁担、两只箩筐,粉碎敌人经济封锁的壮举。在这条蜿蜒的山路上,同学们感受革命先烈脚板的余温,回味他们乐观的笑声,触碰他们坚强的意志。

井冈山大学位于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所在地——江西省吉安市。学校充分挖掘井冈山及周边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在大学生励志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每学期都组织大学生开展“重走红军路”体验式教学活动。

红色励志班是井冈山大学近年来着力打造的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学校本着用红色基因激励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理念,于2013年成立红色励志教育中心,精心设计培训方案与考核细则,每学期从数千名自愿报名的大一学生中选拔200人组成红色励志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培训。学员们在专业学习之余,主动接受励志精神培育、励志实践体验、励志精神传播,接受理想信念、革命传统、意志品格、行为规范等培训。从红色励志班走出的学员,成为全校大学生当中的一面面旗帜、一根根标杆,对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起到了积极带动作用。

为在全校学生中更好地开展红色励志教育,学校专门组织力量开发校本课程《井冈山精神与当代大学生》,设立井冈山精神大型展览和红色体验训练中心,制作《理想信念高于天》等音像教学片。学校通过讲授式、展示式、音像式、参与式、体验式、研究式并重的教育方式,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亲和力与感染力。

井冈山大学努力把红色励志教育由校内延伸到校外、由课堂延伸到社会,坚持每年开展“红色采风”系列活动。学校组织大学生到各地采风,广泛采集各地有代表性的红军革命传说、人物传说、历史传说,并将采集到的第一手资料汇总、编辑成文,先后出版《井冈山的红色传说》等相关图书9册。

短短一天时间里,大井毛泽东旧居、黄洋界哨口、茅坪八角楼、“三湾改编”纪念碑、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每一处都留下大学生青春的身影。在这些当年红军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他们驻足、聆听、用心感受。一位同学深有感触地说,重走红军路活动,让我们新一代大学生能够近距离地与当年一个个红军英雄“对话”,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践行井冈山精神。(《中国教育报》10月24日04版)

 

一剧十年200

本报记者修伯明徐光明摄

 

10月18日晚,由井冈山大学联合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同济大学创编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第200场演出在井冈山大学举行。该节目自2006年3月公演至今,共有20余万人次观看,先后有3000多名学生参加演出,已成为井冈山大学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教材。(《中国教育报》10月20日03版)

上一篇:我校在永新绥远山村开展扶贫工作成效明显
下一篇:井冈山大学新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