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记化抽象为详细的传播学课堂
编者按:当我们回忆大学时光,提起哪些先生会让你愉快不已?哪些先生讲课风格诙谐有趣?哪些先生教学方法标新立异?每小我心中都有本身对先生的不同感受。那么,你最喜好的先生是什么样?让我们一路分享同窗们的听课记吧。
记录听课感受,讲述南大故事。提供线索请@南昌大学官方微博,或发邮件至279537989@qq.com,或电话83969057。
课 程:传播学概论
教 师:王亿本
时 间:2017年10月16日(周一)下战书
地 点:人文楼A337教室
天 气:阴雨
听课门生:消息与传播学院消息学171班 李红
天气比较阴森,空中淅淅沥沥地下着细雨,我提前40分钟出发,本以为来的较早,没想到教室前排已无空位,只好落座后排。铃声还未响起,但大部分门生早已坐在课堂上,期待着王亿本先生所上的传播学概论课。
铃声响起,这位身着深色洋装,瘦削的体态略显端庄严正的王先生已然开始了他的课程。他首先复习了上一节课提到过的拉斯韦尔“5W”模式,紧接着步入本次课堂的正题——人类传播的过程与体系结构。“第一个是传播者,也就是控制研究,比如前阵子有人在微博微信上没有根据地乱说,谎言四起,于是《互联网管理条例》就规定“谁建群谁负责”,后来就有人要群主发红包,不发红包就发......”王先生举例到这里便停了下来,只笑不语,同窗们一下就心心相印,笑出声来。之后他又回到原词上“通过这种体例去有用控制传播者,这就是控制研究。”在他别开生面的案例讲解中,抽象而枯燥的名词也变得生动鲜活。
当讲到香农-韦弗模式中的编码息争码时,他将前面所讲的传者意义、文本意义、受众解读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同窗们的联想能力、比较能力以及思考能力,使大家不只是停顿在一个知识层面上,而是从多方面理解这个名词。
“施拉姆模式中的‘可能的反馈’与1960年巴隆提出的‘传媒接近权’有关,什么是传媒接近权?接近序言又有何目的?由于偶然连作为受众的、接受信息的可能都没有,也就不可能有反馈,所以要能接近信息生产,并且接近序言要有深度,不是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豆腐块儿大小的读者评论就是‘可能的反馈’,当然也不能说它不是反馈。”王先生擅长化抽象为详细,把一个定义联系到可观可感的案例中,与此同时,又会保举同窗们去了解相干名词、书籍,扩充知识面,增长理解。
三节课的时间,不短,也不长,却使一位先生能尽其所能地传授知识,把看似冗长的课堂缩短至门生们依恋离去的那一刻,而我也在钦慕中徐徐起身离去。
- 实习编辑:陈蕊
- 责任编辑:刘磊
下一篇::师说王玉皞自力是一种学习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