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统  
首页 > 江西理工大学 > 浏览文章

理工人余建国 三次一等奖背后的故事

(编辑:江西理工大学 日期:2016年04月08日 浏览: 加入收藏 )

余建国老师

(学生记者:吴勇)
  余建国,37岁,副教授,机电工程学院工业工程专业教师,2015年度江西理工大学课程教学“百优”教师。十年来,他坚守教师岗位,执着于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索,在“教”与“研”的道路上开拓创新。2012年、2013年、2015年先后三次问鼎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和第十五届国家级优秀多媒体课件竞赛一等奖。
  “一无所知的赛场,很紧张”
  2012年12月,余建国代表我校参加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他的《ERP网络在线教学平台》项目获得大赛的高教文科组一等奖。
  余老师笑道:“2012年的那次比赛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比赛,赛前我心里是很茫然的!”平日里,敲代码,创平台,一心扑在工作中的他遇到这种大赛事,多少有点儿忐忑。“比赛的前一晚,我紧张地睡不着,大概是凌晨3点,我还起床修改答辩稿。”
  国家级优秀多媒体课件竞赛时,来自全国各大名牌院校的教师团队,几千件参赛作品,形形色色的创新思维,多种多样的创意课件,赛场上好似群雄逐鹿。余老师说道。“比赛的时候,不仅是竞争,也是一种学习。看到了一些具有别样风格的创意课件,也学到了不少好的思维方式,这对我们后来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
  “比赛第三天,公布赛事结果,好的参赛作品有很多,当时心里没底,我对拿奖没抱太大希望,心里也是很坦然的。后来得知获得了‘高教文科组一等奖’和‘最佳创意奖’,让我很意外,也是极其惊喜,付出终有回报。”余老师严肃的表情中透露着丝丝欣喜。
  “再临赛场,心情平静”
  2013年12月,第十三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如期举行,余老师和他的团队再次来到赛场。《生产计划与控制》课件是他本次参赛的作品,并获得高教文科组一等奖。
  “参加第十二届比赛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许多新颖的教学创意,同时也看到了差距。这次参赛项目,我们拓展了教学平台,将平台推向移动终端,为PPT重新选材,精心配色。相比上届而言,质量上有了很大提升。毕竟是第二次参加,对比赛重点也了解更多些。”余老师介绍道。
  比赛前几个星期,我们团队的老师都熬夜奋战,大家不断修改,完善,提意见,都为这份参赛作品付出了很多。”余老师回忆,“比赛时,心里很平静,也不再患得患失,在欣赏别人作品的同时,顺便学学他们的特色,后来比赛结果出来,我也是蛮欣慰的!”
  “我和建国在同一个研究室,对他了解也挺多,他做事很用心,也极有耐心,网络在线教学平台的编写与后期完善主要是他负责的,几十万行代码,没耐心真的写不了。”工业工程教研室教师伍建军说。
  “三顾赛场,心里有了点儿底”
  “自2013年的第十三届大赛完成后,我意识到网络在线教学平台的后续发展必须将其推广到移动终端,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都是未来的热门应用方向。我花了大量时间去学习和研究移动开发技术。”余老师接着说,“由于移动在线教学平台未完成,我放弃了参加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2014~2015年,两年的时间里,余老师自主设计和研发完成移动在线教学平台,成功解决了适应多移动终端的软硬件及系统兼容问题,并逐步在工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应用、推广和完善。
  2015年12月,余老师带着他的作品第三次来到赛场,在这熟悉的赛场上,余老师耗费两年的时间,打磨出来的课件“面向移动终端的《生产运作与管理》网络在线教学平台”,以高教文科组第二名的成绩再次获得一等奖。“这次比赛,结合多次比赛经验,慎重选择项目题材,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开发和研究”余老师说道。
  “熟悉的赛场,这次比赛我心里很是坦然,对于拿奖没多想,至少我已经认可了这种新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余老师笑着说。
  “研发与教学的结合,也是一种创新”
  “我尝试着把建立的ERP在线教育运营平台在我的学生中推行,学生们在寝室里打开电脑,登陆教学平台,我就可以坐办公室里操作着电脑为他们上课,这样就实现了远程教学。”余老师说,“记得在第一次运用完平台开远程课之后,同学们反映这个教学平台很新奇,很好用。自己创作的东西有实用价值,我也很欣慰。”
  “余老师经常利用这平台给我们上课,第一次开课的时候,感觉很新奇,听课时也更认真。”工业121班黄浩学生说道。
  “每次开课前,余老师会通知我们在寝室提前打开电脑,登陆教学平台,也不用每次跑去很远的教室上课,课后还有专项的练习,更是有利于我们消化课堂知识。”工业131班王安乐说。
  “有时候,学生们会给我的平台提意见,我也很乐意去完善它,就这样慢慢地适应学生,发挥这个在线教学平台的最大价值。让科研产品服务于教学,就是我的初衷!”余老师笑着说道。
  
  余建国的成绩,不是一份简单的PPT,不是一张华丽的演说辞,而是一套全面性、完整性、系统性、创新性的教学工程体系。一颗平常心,一种责任感,一种坚守,伴随他在信息化教学融合之路上探索与前行!
  

上一篇:理工人有一种成功叫努力 ——访2015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冶金121班汤卫东同学
下一篇:我校获批全国“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