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江西高校

师说师行王小磊勤恳钻研 诲人不倦

时间:2019年05月07日 信息来源:南昌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本网讯(学生记者潘子欣、黎一锦、蕉昱)“我的人生目标就是有一天组里科研成果能够给大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走近光健康新材料技术国家双一流学科特区方向负责人王小磊教授,一同了解他一步步拼接、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过程。

成功的秘诀

晚上八九点,记者们踏进王小磊教授的实验室,一进门便差点与忙碌的学生撞个正着。实验台前,电脑桌前,学生们或三三两两穿着实验服围站在实验台旁盯着手中的研究,或埋头于自己桌前的资料轻锁眉头细细思考,记者们心里不免啧啧称赞。

走进王小磊的办公室,办公桌上堆放着一摞摞资料,房间内摆满了密密圈画过的论文材料,“因为长期性使用电脑,这几年干眼症越发严重了,眼睛太累的时候,就把论文打印出来看,也是无奈之举。”指着满屋的材料,王小磊说。在书柜前,一张折叠小床倚靠着,对于这张床,王小磊有道不尽的敬佩与眷念,他说:“十多年前,江风益老师在进行LED重大技术攻关时,也是经常睡实验室,十余年磨一剑,终于获得了成功。他是我的偶像,现在我忙不过来的时候,也经常睡实验室,希望能早日‘睡’出成果来”。

2019年1月25日晚,距除夕夜还有十天,王小磊教授科研团队实验室的一名学生发了一条说说打趣道:“放寒假了,几个食堂关门之后,外卖也吃吐了,开始买泡面吃了......然而心心念念的材料没有合出来.....”王小磊表示,在他的团队中,虽然从来没有硬性规定学生要在实验室呆到几点。但是在导师的刻苦精神影响下,研究团队成员大都会在实验室工作到晚上将近十点,经年累月,不惧辛劳。“我们通常十点左右回寝室,但老师经常会待到更晚.....”王小磊研二的学生陈丽名说到。“想要出研究成果其实很简单,大家都懂,但是很多人都避之不取,这个方法就是广泛阅读相关文献,找准方向,然后花比别人多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这便是王小磊的成功秘诀。


前进的标杆

回顾自己学习生涯,王小磊总是很感慨,一路上给他鼓舞,为他指路点迷津又一直关心着他的那些人,对他而言弥足珍贵。

良好的学习习惯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王小磊的父亲一直是他成长道路上的标杆。“印象中父亲总是勤奋、渊博而又幽默的。他曾是全国政协委员,现在国家实行的“双休日”,就是经他提案后执行的(注,以前我国一周工作六天),不过实际上,他自己从未“贯彻”这个政策,每天每周都工作很长时间。”“这种日积月累的磨练,使得父亲成为国内医学翻译领域的专家。

王小磊记得自己硕士毕业的时候,帮爸爸翻译过一章西氏内科学,那时我刚刚拿到省里研究生英语比赛的第一名,英语水平在同龄人里算是不错的,但真到尝试爸爸的工作,立刻就感到力不从心,花了很长的时间也做不好”王小磊笑着回忆到“后来,爸爸看着我翻译的进度,半开玩笑的说,“我要像你这么翻译,估计全家就饿死了”。“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翻译也罢,科研也罢,都需要一份长期的积淀,我现在也经常和学生说,多看多做多想,你走过的路不会骗你”。

王小磊一直把江风益教授视为自己的偶像,也正是因为江教授,他树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那时我还在长春中科院工作,有次去机场接江风益老师,他坐在副驾驶,看着机场外高速的路灯说了一句‘ 恩,这些灯现在也是LED的了!’言语中满带欣慰。”这不经意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这一生,一定要亲眼看见自己的研发成果,实实在在地造福这个社会。

回想起自己的博士阶段,在提及导师杨秀荣院士时,王小磊教授心里也涌起了阵阵暖意。“我在应化所呆了十年,杨老师从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直到当选中科院院士,中间风风雨雨,但不变的是老师的敬业态度。直到现在,杨老师依旧每天晚上十点以后才离开办公室。我们做学生的,哪怕已经不在应化所了,但想想老师现在都还在工作,哪好意思提早离开?”“而且,令人感动的是,杨老师虽然对自己很严格,但对于学生,却非常关爱。前年,我去大连开会,会后,杨老师带着我们几个天南海北的师兄弟,去星海广场散步,在一起坐出租车回学校的路上,杨老师突然对我说‘小磊,你要注意身体啊。’说完没多久,听了一整天会议的杨老师,就靠在出租车座椅上睡着了。这件小事给我印象很深,她自己都那么累了,都还想着让学生多注意身体.....”现在的他,也在默默地传承这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爱,尽量给予学生们温暖的关怀。


亦师亦友

“停一下!雨宁同学刚刚讲到的‘物质的相变现象’可能对前段时间整形外科提过的,有关植入材料的临床问题有帮助,两位整形科的同学今晚有没有来.....”每周一的晚上都有一堂王小磊教授的前沿文献课,每节课都会与大家分享3-5篇世界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进展。注重文献,现讲现评,是王小磊的“独家教学方法”。每每在听学生们讲解的过程中,王教授会不时被一些新颖的文献内容激发,并及时和近期有实验困惑的学生沟通、探讨,找寻解决实验难题可行办法。这是一门不点到的课,但教室内总是人满为患,许多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们主动来旁听,共同沉浸在自由开放的学术讨论氛围中,学习着前沿科研成果。

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团队的带头人,王小磊表示,其实化学学科出身的他在刚开始负责这样一个医学、药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课题组时,也时常碰到许多知识盲点。“刚来这个研究院的时候,我连什么是转化医学都不知道,好在院里的氛围很好,尤其是辛洪波老师,他不仅在生物医学方面,给了我很多宝贵的意见;还帮我介绍了很多一线临床的医生,共同寻找并解决,目前临床常见的一些问题” 王小磊说道。在这个融合了13种学科20名研究生的团队里,大家互相学习互取所长,共同解决了光照溶栓、光照口腔美白、光照男性避孕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王小磊老师和我们的关系亦师亦友,本来年龄相差也不大,我们挺聊得来的,而且他很有青春活力,让你很容易感受到他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强烈的人格魅力。”两次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团队中研究生三年级的董丽娜说。在这样一个温馨又自由开放的团队学术环境里,这个20人的研究团队,在去年产生了5个国家奖学金的得主(全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平均获取率不到2%),而且分别来自五个不同的学科,充分体现了这种多学科交叉,相互融合、共同促进的研究团队的优越性。

  • 责任编辑:许航
上一篇:学习王雨当时只道是寻常
下一篇:中国教育报头版报道王雨教授先进事迹
(作者:佚名 编辑:南昌大学)
相关新闻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