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江西高校

理工人蒋鸿辉难以割舍的三份偏爱

时间:2016年07月07日 信息来源:江西理工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蒋鸿辉老师

蒋鸿辉老师和学生在一起

(学生记者:李聪、黄璐瑶、王菲)
  “‘刀哥’来了,起床嘞;下楼了,上早读咯!”每天早上,18栋男生宿舍总会准时响起这个熟悉的声音。每次这个时候你都能看见‘刀哥’坐在电动车上按着喇叭,然后和陆续下楼的学生微笑着互道早安。
    “每天早上到了起床的点,‘刀哥’就会骑电动车到我们宿舍楼下按喇叭喊我们起床。他不会跑到我们宿舍门口去‘抓’我们,但同学们自然会‘拖家带口’地下楼。”无机122班的班长杨尚霖口中所说的‘刀哥’便是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蒋鸿辉。
  
  偏爱后进生
  “每次下课总会觉得背后一阵凉意,最后总是能发现蒋老师站在稀土大楼门口,用他那双犀利的小眼睛盯着你。”无机121班的祝辉原本在大二欠下20多个学分,在蒋老师的监督下他很快就可以还清所有的“债务”了。
  “学业上我绝对不允许他们给我‘打折扣’,我要求那些积欠学分的同学一下课就要到我办公室来好好学习,绝对不可以离开我的视线。”蒋老师告诉我们这是他针对班上积欠学分较多的同学的一贯作风。
  “大二的时候我们班就积欠下120余科次的补考,学院老师作出调整,我们都以为已经没有人愿意管我们了。但是蒋老师来了,他抓学风、整班风,从来没有放弃过我们。”无机121班的班长杨凯在采访时说道。
  蒋鸿辉在2014年接手12级无机非金属专业两个班,在他严肃的整顿和耐心的管理下,这两个班仅用一年时间就把补考总数降低至30余科次以下。班上学生的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班级还荣获“优秀团支部”、“优秀班集体”、“优秀先进个人”等50多项集体及个人荣誉。
  “他从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即使是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他也会把班上学分积欠比较多的同学带到自己的办公室,自己教或是麻烦其他老师帮忙,而他总是陪伴着他们。”无机非金属系系主任刘小林老师说道。
  而蒋鸿辉表示:“我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那一张张学位证书,我认为这是对学生、学生家长,也是对自己的一份交代和承诺。”
  偏爱陶艺课堂
  课堂内外相结合,用生动的语言讲解枯燥的课本知识,引用生活哲理重返课堂学习,蒋老师的课总是能时时刻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而蒋老师却告诉我们:“讲课并不是我的教学重心,想要讲好一堂课并不是很难,难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建立更深刻的学科印象。”
  “走进陶艺室,你会发现那里的实践氛围既浓烈又活泼:有的同学正在取泥揉搓,努力将泥巴里的空气排尽;有的正在机器上开始塑造陶胚,偶尔脸上蹭到几抹陶泥,就像小花猫似的;有的正在给晾好的陶胚上色,小心翼翼的,俨然一副专业人士的表情。”这是第五届参赛者金融141班的蒋玉娇对当初比赛时的回忆。
    “与其说是比赛,不如说是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巩固和实践,这样的第二课堂非常有意思,使专业的学习也变得轻松多彩起来。”第五届陶艺大赛冠军无机141班的江海说道。
    而负责大赛的蒋鸿辉只要有时间就会去陶艺室,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指导参赛的同学。蒋鸿辉的同事告诉记者:“当时蒋老师每天都是最早来学校,也是最晚离开学校的,即使下班后你也可以在陶艺室找到他的身影。”
  “每次去做陶瓷时,都可以得到蒋老师的‘亲传’,即使是像我们这些压根不懂陶艺的人也可以收获很多快乐并且学习新的知识。”第五届陶艺大赛获奖者材型142班的程治伟这样说道。
    “虽然每次都很累,几乎是过上了上课——陶艺——回家‘三点一线’的生活。但当我看到呈现的200多件富有创造力的展览作品时,我从心底里为这些热爱陶艺的选手们感到高兴,即使我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当问及选择举办陶艺大赛的初衷时,蒋鸿辉的眼睛仿佛瞬间被点亮,他答道:“我自己就是研究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我希望可以把教学中的知识用陶瓷的魅力展现给同学们看,也希望他们可以在动手的同时巩固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培养自己的能动思维。”
  “2000年10月,由蒋鸿辉老师牵头举办的陶艺大赛逐渐在校园里掀起了一股热浪。大赛以理论课讲解、实践操作、初赛作品展示以及决赛ppt演讲的形式开展。从2000年第一届的200余名参赛者,到2015年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500余名同学参与进来,陶艺大赛已然成为了理工的品牌活动。”材料学院党委书记邓亦林如此评价陶艺大赛。
  偏爱贫困生
  “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会让人走向性格的反向。我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阻止这个可能性的发生。”从1999年正式成为一名教师开始,贫困生方面的工作一直是蒋鸿辉工作的侧重点之一。
  “和学生沟通时,绝对不能以一名师长的身份去和他们谈话。你需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朋友、家人,融入他们的生活,去达到一个彼此信任的状态。我不会刻意地去和他们谈起与贫困相关的字眼,更多的是聊一些生活、学习中的趣事和我自身的人生经历,在随和中传递给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记得有一次在散步时遇见蒋老师,于是开始和他聊学习聊理想等等。在轻松的交谈中可以获得很多正能量。”无机121班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江辉镇说,“蒋老师特别尊重我们每个人背后的故事,就像我们的兄长一般,用最简单的方式给你最坚强的力量和最有力的支持。”
  在采访蒋鸿辉的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在他8岁那年,母亲得了重病不能劳作,父亲也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就连当时5元的学费也支付不起。于是他还很小的时候就要承担很多的家务,学会养猪养羊,学会做鞋子做衣服,学会划船去割草,学会边上大学边做兼职,学会照顾自己和家人,学会如何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现实生活。
  “或许微不足道,但我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教会我的学生勇敢地、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不妄求人生多么的华丽,只求充实精彩。”
  

上一篇:我校积极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小企业服务
下一篇:理工人高良元“靠谱”才是硬道理

(作者:佚名 编辑:江西理工大学)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